以“宣传”促“防范”乌海市持续开展反邪教系列宣传活动

乌海 更新于:2025-10-20 13:28
  • 张同乐7

    为筑牢反邪教思想防线,提升群众识邪辨邪拒邪能力,乌海市委政法委、市反邪教协会周密部署、精心策划,以“系统化联动、精准化施策、多元化传播”为核心,今年9月份以来,统筹开展了形式多样、主题突出、内容丰富的反邪教宣传活动,覆盖青少年、基层居民、线上群众等群体3万余人次,提高了反邪教宣传的广度和深度,有效巩固平安乌海建设基础。



    强化协同联动

    构建共治工作格局


    纵向贯通,压实四级责任。建立“市级统筹、各区牵头、街道社区落实、网格执行”四级工作体系,组织业务骨干下沉宣讲6场次,指导基层开展活动23场,形成“上下协同、同频共振” 的工作合力。建立“精准排查、靶向宣传、效果评估、持续跟进”工作法,将入户宣传、有奖问答等有效形式形成工作机制,进一步推动反邪宣传扩大覆盖领域。


    横向整合,凝聚部门力量。联合市扫黑办、乌达区司法局、法学会、海勃湾区教育局等单位,整合法治宣传、校园教育等宣传资源,集中在社区广场、党群服务中心等宣传点18个,配备图文手册、宣传展板,通过定制宣传品、线上活动等强化反邪教知识记忆,持续提升反邪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与群众认同感。


    社会参与,激活群众潜力。组织反邪志愿者队伍深入农区、社区开展“身边事警醒身边人”案例宣讲,发动群众举报邪教线索,实现“时时防邪、处处拒邪”的基层防控格局。建立“宣传、反馈、回访”工作闭环,乌达区滨海社区对重点家庭开展二次走访,持续跟进,确保反邪宣传不流于形式。



    精准画像施策

    构建分众化防护体系


    聚焦青少年群体,强化校园宣传教育。以“开学第一课”为载体,市委政法委联合市反邪教协会深入乌海市第五中学,针对初中生的性格特点,创新“识面目、拆套路、练口诀、演实战”“四关卡”教学法,结合本地邪教渗透案例,通过互动问答、礼品激励等形式,提升青少年反邪认知与应对能力。乌达区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依托“法治宣传第一课”深入学校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,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。


    聚焦基层居民,深化网格入户宣传。推行“网格+入户”宣传模式,凭借海南区祥苑社区、乌达区滨海社区等网格员“人熟地熟”优势,实施“靶向式”宣传。对老年群体,用“家常话”解读反邪知识,模拟“上门传教”场景演练应对话术;对中青年群体,发放“辨别小贴士”折页,同步发放500余份社区反邪联络卡,标明社区电话与网格员联系方式;针对海勃湾区千里山镇、海南区羊路井村等农区特点,在广场、商铺设点宣讲,覆盖群众800余人次,实现反邪教基层宣传“无死角”。


    聚焦重点场景,嵌入节点宣传内容。借力全民国防教育日、民族团结进步月、网络安全周等契机,推动反邪宣传与重点活动深度融合。海南区、乌达区在全民国防教育、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发放宣传品3000余件;海勃湾区依托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,重点揭露邪教网络渗透手段,提升市民线上防骗能力,实现“借势发力、精准触达”。



    创新传播形式

    提升宣传工作效能


    线上延伸,打破时空限制。乌海市反邪教协会启动“喜迎国庆节・反邪促平安”线上答题活动,设置10道精准考题,活动访问量达9277次,吸引1192人参与答题,参与人次4255,群众主动分享情绪高涨,分享人次达1163次,参与者平均得分88.33分,活动最终评选200名获奖者发放定制小礼品,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热情。


    文化赋能,增强宣传吸引力。海勃湾区东山北社区举办“反邪普法”文艺演出,通过歌舞表演穿插政策解读,发放宣传手册300余份,接受群众咨询15人次;乌达区在宣传月活动中设置“识邪辨邪六看法”互动问答环节,吸引500余名群众参与,实现“娱乐化传播、教育性渗透”,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反邪斗争中来。


    跨界联动,拓宽宣传维度。乌海市反邪教协会联合市扫黑办在公园、广场开展宣传活动,发放反邪与扫黑除恶折页500余份,将削皮器、扑克牌等生活用品印上宣传标语,实现“实用物品载政策、日常场景传知识”。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探索短视频、微信群宣传模式,推动反邪知识向“指尖端”延伸,扩大宣传覆盖半径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